校园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校园新闻 > 校园动态

家访面对面 沟通心贴心

2021-07-24
浏览次数:4587次
返回列表
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座桥梁,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家校合育的良好氛围,近期,我校开展了“走进万千家庭,家校携手同行”万师访万家活动。
在家访活动中,老师们来到学生家里,真实、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个性以及在家表现,并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家长的希望与要求,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帮助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听取和搜集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使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充实的暑假,家访期间,老师们还传达了暑假工作相关精神,对学生暑期安全,特别是防疫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等作了强调,提醒家长重视做好学生暑假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嘱咐学生合理利用暑假,积极学习充电,加强身体锻炼,参与劳动实践,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家长感言
初一(11)班  林恒锐家长:
我以为林恒锐得知李老师和余老师要过来家访的消息后会紧张,却想不到他还挺开心的,可见平时老师一定对孩子关爱有加,才能获得孩子的认可。家访期间,李老师向我们反映了孩子的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学会感恩父母,提醒我们要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和品德培养。非常感谢老师的耐心引导和用心培养。
初一(10)班  王沁彤家长: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家访是一个非常好的和老师面对面、一对一深入了解孩子在校整体表现的机会。老师通过对孩子日常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的直观接触,也可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策略。通过此次家访,我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侧面见证了学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育人能力。
初一(8)班  韩政睿家长:
孩子个性比较强,有点特立独行,但是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循循善诱,积极引导,让孩子一点一点朝着我们期盼的方向前进。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心存感激,真诚地跟杜老师和各科任老师道一声谢谢!
高一(2)班  刘慧洁家长:
我对学校开展的家访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对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感谢! 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赖老师不辞辛劳,经常给予孩子关爱和鼓励,这令我十分感动。今后要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督促和教育好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高一(13)班  段玉岳家长:
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进行家访,老师对学生特别有责任心,在家访中能够抓住学生的个性,指出学生的缺点,指导我们做好家庭教育。作为家长要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和老师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反映,家校共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家访感言
初一(11)班班主任  魏春梅: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走进每个家庭,深入了解每一位孩子,这不仅拉近了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也让家校共育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家访过程中,家长们对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学校的管理一致给予好评,证明了咱们学校是名副其实的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我一直坚信,老师是一份良心职业,家校共育,用心陪伴,用爱教育,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保驾护航!
高一(13)班班主任  赖育文:
在家访中,我和家长促膝交流,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学生现实情况,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适时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措施。通过这次家访,我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极少照看督促孩子,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也不同,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教育上给予科学有效的引导。
初一(1)班班主任  万明亮:
我觉得家访最大的目的是家校共育。学校的发展一日千里,离不开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而家访也可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家访可以增进家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家长解答教育困惑,从而让家长认可学校的办学理念,理解学校的工作宗旨,配合学校的工作安排,同时也为老师掌握了孩子个性化教育素材,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高一(4)班班主任  蓝宝庭:
在家访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家长们的极大热情。家访带给我的收益很多,首先我们深入到家庭,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在家表现;其次,家访能够缩短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访,我感到教育不只是传递与被传递的关系,也是情感、人格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高一(2)班班主任  张思华:
通过家访,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使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学校,首先要具备爱心和童心,对学生要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去爱,和学生成为朋友,从而让学生喜欢我们;其次要寻找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要学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再次要以平等之心关注学困生。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