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坛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师论坛

浅议全国卷形势下的中国古代史复习

2015-12-25
浏览次数:4030次
返回列表

历史科组 黄鑫

摘  要:2016年是广东采用全国卷高考第一年,对所有高中教师特别是亲临高三第一线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全国卷形势下如何让复习更有效?如何让学生自信地走进考场?这是所有高三老师的共同目标,也是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史   复习策略

全国卷历史高考中,中国古代史在试卷比重中约占30%,在高三一轮复习当中如何让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更加有效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认真理解《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牢牢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提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考试大纲对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作出了全新表述和阐释,由关注知识积累转向关注学习能力,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是高考考试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对于我们高三历史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难度。

二、认真钻研教材,夯实基础

《考试大纲》提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高考试题虽不是教材的再现、重复、翻版,但也不是脱离教材去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为基础、为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用足用好教材。全国卷加强对能力的考查,而加强对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对知识的考查来实现的。所以,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要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教师的视线要扫描到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任何死角,给每一个知识点以应有重视和位置。

1.注重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教学与复习。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历史高考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突出,因此出现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对于考生,史实的掌握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必须纠正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要力求做到基础知识无遗漏,全面理解记忆高考复习范围内的知识;重视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透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明确历史发展演进规律。什么是历史概念呢?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学生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统综合,进而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本概念是基本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基本规律形成的基础,所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 近年高考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主要是教材阐释不透、学生理解不到位的一些概念。比如:分封制、宗法制、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科举制、均田制、等等。

2.合理整合与利用多本教材,比如考纲要求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节课为例,人民版弱化了从汉到元的时段性,没有严谨的线索;人教版列举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机构与官职的变化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弥补人民版线索不清的问题;岳麓版还特别突出了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即到宋代为止,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地方再也无法反叛中央了。

3.构建完整知识体系,高考强调对历史整体及发展过程的把握,新课标教材淡化通史观念,弱化了历史阶段特征。所以我们可以按通史体系进行一轮专题复习,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比如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4.加强检查与监督及时巩固学习成果,课堂提问,抽背抽默,以练促学等手段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

三、注重对历史史料的处理和运用,强化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考试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保持较大的材料阅读量是一个关键,而中国古代史由于材料众多,且以言语主言文为止,阅读和理解难度大,加大对史料的阅读和解读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应对考试的能力关键所在。

1.运用课文中的史料,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课本当中有大量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道链接、史学争鸣、大量的地图和图片以及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等等。这些都是围绕教材当中重点和难点精心选取的材料,具有时显的典型性。

2.有针对性地补充课外史料,加深理解,依照高考要求,仅仅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还远远不够,教材中并不是所有重点难点内容都配有史料,没有史料说明,教师空洞的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在备课中针对重点、难点,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补充史料以充实教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加强对史料运用的指导,提升能力,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读懂史料,这是最关键一步无论是对教材上的史料还是补充的课外史料,教师都必须加强对史料运用的方法指导。

四、 要重视练习,掌握答题技巧 

掌握答题技巧和正确方法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在历史复习当中适当培养学生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考生应对高考,提高选择题准确率和快速有效地组织答案。通过专项练习,训练学生解题能力,建立错题库做到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等。在选择题如何提高准确率的问题上教会学生审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哲学原理在选择题当中的运用等解题方法;在材料题当中如何使学生的答案与采分点一致,这就要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在备考复习中特别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找准观点,明确答题方向。找准观点就是要把握试题的设问角度,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是以“哪一部分知识”“哪一层次的知识”设问,由宏观到微观,层层筛选。二是使用恰当的学科语言,紧扣题意。学科语言既要能体现原理的观点,又要能体现材料的观点,切忌教材观点的罗列、材料的重复及原理与材料的分离。三是逻辑严密,要点的顺序要体现思维的过程,不能杂乱无章。四是不要拘泥于某一学科的知识,要重视学科内各部分间的综合,但也不能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重视答题的综合性、创造性。 

总之,复习有法,但无定法,在高三教学与复习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既有水平,又要不断的开拓创新,我们尽量争取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最有效的复习好历史,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向高考考场。

(本文发表于《课程教育研究》杂志2015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