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高学子 | 刘潇童:追风少年,逐梦前行
个人简介
刘潇童:现就读于苏州大学。惠州综合高中2024届毕业生,现就读于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大一凭借自律练习 ,厚积薄发,获得江苏省“蓝桥杯”单片机设计与开发比赛一等奖;高中多次获得综高奖学金一等奖、二等奖。
班主任评价
赵延辉老师:“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这句话完美诠释了刘潇童的高中时光。他热爱阅读,笔下文字隽秀工整,即便成绩名列前茅,也始终谦逊有礼,对待老师交付的任务更是一丝不苟,浑身洋溢着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刚踏入高中时,他的成绩并不出众。但他坚信,只要脚踏实地,终会收获硕果。高一期间,他稳扎稳打,高一下学期期末考一鸣惊人,跻身年级前列。高二时,他持续保持优异状态。即便在高三广一模遭遇 “滑铁卢”,他也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向老师请教,针对不足查漏补缺,以乐观心态直面挫折。最终,这份热爱与韧性,助力他在高考绽放光芒。
毕业是新的起点,愿潇童带着这份热忱与执着,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勇敢前行,拥抱更璀璨的明天。
追光少年,逐梦前行
站在苏州大学的东吴桥上,护城河水在脚下潺潺流动,宛如一条被岁月磨平的绸缎,将时光的脉络清晰勾勒。我的思绪随着水波缓缓散开,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跌跌撞撞却热血沸腾的高中岁月。
学海扬帆,苦乐交织
如果有人问起高中生活的滋味,“苦” 一定是最直观的答案。但这份苦,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绽放出甜美的花。
初入高中时,我的成绩并不起眼。但老师总鼓励我说:“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走好每一步,总会看到光。” 带着这份信念,我在高一时稳扎稳打,终于在高一下学期期末考中冲进班级前列。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汗水浇灌的果实有多甜。高二时,我在老师的指导和自我驱动下保持着稳定的学习节奏,以为一切都会按部就班地走向理想结局,却未曾想,高三的风浪来得如此猛烈。
高三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复习不完的知识点、考不完的试、写不完的作业,让空气里都弥漫着紧张的味道。我的心态开始像绷紧的弦,轻轻一触就会颤抖。“广一模” 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考前因数学和外语改革本就士气低迷,走进考场时更是大脑空白。看着数学试卷上似懂非懂的题目,笔尖悬在半空却迟迟落不下,交卷时手心里全是冷汗。最终,这场考试以高中三年最低分收尾,我仿佛坠入了黑暗的深渊,上课走神、晚自习徘徊,整个人陷入了混沌的迷茫。
亦师亦友,助梦前行
就在我心灰意冷时,老师们如同一束束光,将我从阴霾中拽出。
班主任赵老师第一个发现了我的低迷。一天晚自习后,她带我在操场上一圈圈散步,轻声说:“一次失败只是插曲,调整好状态才能赢来终章。” 她的话语像春风拂过湖面,渐渐吹散了我心中的迷雾。化学李老师则像精准的舵手,每次大考后都会为我量身定制学习计划,那些一针见血的分析,让我在茫茫题海中找到了明确的航向;生物张老师是我的 “心灵树洞”,每当压力爆棚时,我总爱找她聊聊志愿、谈谈近况,她总能用轻松的话语让我重燃斗志;日语马老师为我单独制定学习方案,那份细致入微的呵护,让我感受到了稳稳的安全感。
年级组更是全力托举着我们的梦想:高效的网课资源、最新的模拟试卷,只要我们需要,总能第一时间得到。老师们用行动诠释着 “亦师亦友” 的含义 —— 他们既是传道授业的引路人,也是陪我们笑、陪我们拼的战友。
码海沉潜,省赛折桂
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第一次在专业探索的资料里瞥见“蓝桥杯”三个字,出于对未来的考虑,我决定报名参加比赛。于是,我便利用暑假提前学习C语言。大学入学后,学院的宣讲会与学长的经验分享,如同一束强光,将“蓝桥杯”的轮廓勾勒得更加清晰。
第一个学期结束的寒假里,我为自己制定了“备战时刻表”: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在代码的世界里沉浸三四个小时。当寒假进入最后两周,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真题,竟能在指尖流畅地化作正确的输出,而此时,许多人才刚刚翻开备考资料。
开学后的日子里,我始终保持着“真题练手”的习惯。直到真正站在赛场上,当看到题目中跳出不太擅长的知识点时,掌心的冷汗曾让我瞬间慌神。但深呼吸后,那些在时光里反复咀嚼的解题思路突然清晰起来。四个小时的全神贯注,键盘声与心跳声交织成一曲紧张而激昂的乐章。当最后一行代码敲下,我忽然读懂了“厚积薄发”的重量。
成绩揭晓时,“省赛一等奖”的字样在屏幕上跳动,如同三年前高中成绩单上的跃升般令人眼眶发烫。全班近四十人报名,唯有两人获此殊荣,而我正是其中之一。这份成绩的分量,不仅在于奖项本身,更在于它印证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真理:时间是最公平的护城河。那些在别人犹豫观望时埋下的伏笔,在他人懈怠放松时坚持的训练,终将在某个关键的时刻,化作超越天赋的底气。
如今站在东吴桥上回望,高中三年恍如白驹过隙。那些在题海中浮沉的日夜,那些与老师同学并肩作战的时光,那些为了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都化作了生命里最珍贵的礼物,激励着我逐梦前行。
